category
信息源
date
Dec 19, 2022
slug
daily-221219
status
Published
tags
Website
summary
给自己提供思考的机会
type
Post

📖阅读

Newsletter

notion image

PLATFORM THINKING +《12/18/2022: Positive

惯性是第一性,没有人想要被改变,而只是想继续用原来的方式走原来的路线,哪怕那是一条充满危险和曲折的道路。这种选择的本原是因为人们往往会高估自己改变环境的能力,而高估自身原有习惯的优越性。
 
这段话原本的语境是疫情与放开。我觉得,“高估自身能力和习惯的优越性”这一点说得好。
我想补充的是:作出惯性选择时,低估的是现实环境的不确定性与潜在风险爆发的概率。
“习惯”里的惯,也是惯性(momentum),利用好习惯减少生活中的摩擦力,让事情更顺畅,这无疑很好。但也要适时地做一些压力测试和容错,毕竟世界和个体的脆弱性是不容忽略,做好日常练习总是没错的。
 
内容生意的本原,和很多其它生意一样,就是规模
之所以把这句话拎出来,是因为我特意琢磨这句话几遍之后,觉得它是一句正确的废话…
需要提醒自己的,只是一个简单但仍需践行的道理:纵使是含金量很高的内容里,也难以避免会有冗余信息或能被优化的段落字句。首要是先接受“去其槽粕,取其精华”这个事实,再持续锻炼自己的辨识力。
 

王龙行《我对抗社交媒体焦虑的小故事

低头族,在这个时代已经是被反复讨论的普遍现象了。明明屏幕里的东西,不见得都能给人带来快乐,但它总吸引人地点开、不自觉地刷刷刷,刷走了时间的同时,有时带来了很深的焦虑和无力感。
王龙行在这一篇里,提到自己2012年就开始关于“社交媒体焦虑”这件事,这能算得上非常早有所意识了。
除了焦虑,我意识到社交媒体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它让我处于一种不停的看内容但实际上并没有做什么思考的状态,它大幅减少了我动脑筋的次数。看社交媒体可能是我们可以选择的活动中最不需要动脑的之一,比其他娱乐、社交活动带给我们动脑的机会明显少很多。这背后是因为社交媒体的商业模式决定它的核心目标就是让用户尽可能长时间的去不断看它的内容,而给用户提供思考的机会和这个目标相悖。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也做了一些改变,在社交媒体最让我成瘾的那段时间,我专门安排了一些其他需要动脑的活动来对冲社交媒体的影响,比如下棋、做数学题。当然后来随着我脱离了社交媒体焦虑,这个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以上是一部分的他对于社交媒体的认知和为了防止上瘾而做的改变。
我自己是这么处理社交媒体焦虑的:
  • 关闭入口:抖音快手小红书微博等APP只装在ipad而不是手机上;利用这个法子,之前成功戒断了半年的微博,其它的APP本身无上瘾,就也没太大问题。
  • 找到替代品:很想看即时信息的时候,点开Twitter、豆瓣、YouTube等APP。它们的共同点是,我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和脑力,去阅读(英语)或者理解文字,能让自己多些思考。
  • 日常勤记录、备好囤货:这一项主要应对的是“无意识”。当有了备选清单,就不会时间花在无意识滑手机上。想要kill time并不是问题,人总有一些想要轻松的时刻。那不如kill掉平日里没来得及看的囤货。一般我会利用Pocket/Youtube/Gmail小宇宙的待播放或待阅读清单收集节目,在豆瓣标记想读/想看/想听的清单,同时能找到资源的也在某盘准备好。
 

🎵音乐

听的是HUSH的《娱乐自己》专辑,2022/12/15发行。
 
Vol.202212202023年1月

  • Waline
  • Valine
  • Cusdis
大假
大假
数据分析赶路人,徒步选手,INTP,水瓶座,播客迷&乐迷,读书老运动员